当前位置:中国·柴桑 >> 区情概况 >> 浏览文章

 

历史沿革

 

文章来源:       作者:       时间:2017-9-18       【字体:

早在新石器晚期,九江市柴桑区内便有先民聚居。

夏、商、西周地处荆、扬二州界。春秋为吴之西境,楚之东境,俗称“吴头楚尾”。战国初属吴,继属越,后属楚。
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统一全国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地属九江郡。楚汉相争,先属英布九江王国,后改淮南王国。

汉高祖六年(前201),始置柴桑县,隶豫章郡。新莽改郡名九江,县曰九江亭。东汉复旧称。

三国魏黄初二年(221),孙权置武昌郡,柴桑为之属。

晋元康元年(291),割扬州之豫章、鄱阳、庐陵、临川、南康、建安、晋安和荆州之武昌、桂阳、安成合十郡,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。永兴元年(304),分庐江之寻阳、武昌之柴桑二县合立寻阳郡,治寻阳县(西汉置,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,其辖区一部跨入江南),属江州。永嘉元年(307),北民流入,境内增侨置九江县,不久废入寻阳县。东晋咸和(326334)中寻阳郡、县移治柴桑鹤问寨。义熙八年(412),省寻阳县入柴桑县。

南北朝宋元嘉元年(424),废历陵县并入柴桑县。梁太清二年(548),分柴桑置汝南侨县,同属江州寻阳郡(移郡治柴桑之湓口城)。太平二年(557),立西江州,领寻阳及四侨郡。陈天嘉六年(565),罢西江州,寻阳郡还隶江州。

隋开皇九年(589),废郡及柴桑、汝南县,复立寻阳县(治湓口城),十八年(598)改为彭蠡县,直隶江州。大业二年(606),废江州改置江州郡。三年,江州郡改为九江郡,改彭蠡为湓城县。

唐武德四年(621),废郡复州,分湓城置浔阳县,五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,皆隶江州。武德八年(625)废湓城,贞观八年(634)废楚城,俱入浔阳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江州为浔阳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复改郡为州。

五代十国杨吴乾贞元年(927),升浔阳蒲塘场为德安县。南唐升元三年(939年),江州设奉化军,改浔阳为德化县属之;升浔阳赤乌场为瑞昌县。

宋初,德化县属江州浔阳郡。是州,开宝八年(975)降为军事,大观三年(1109)升为望郡,初隶江南路,天禧四年(1020)改隶江南东路,建炎元年(1127)升定江军节度。二年,置江州路,以州属焉。绍兴二年(1132),江州路省,江州改隶江南西路。

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,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,十四年升江州路,德化县先后分属司、府、路。江州路先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,十六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,二十二年复隶江西行省。至正二十一年(1361),朱元璋攻下江州,改江州路为九江府,德化县属之。明洪武九年(1376),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,全省分五道,九江府隶九江道。

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,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,雍正九年(1731)为分巡广饶南九道。咸丰四年(1854)三月,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,以九江府为江西省,德化县在其辖下。太平天国失败,清复原制。

民国初,废府存道,全省划四道。1914年(民国3年)1月,因避福建、四川辖县之同名,改德化为九江县,隶赣北道(6月改称浔阳道)。1926年,废道,直隶江西省。19273月,县城另设九江市政厅,次年改称市政府,193010月撤销并入县。19346月,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,1936年裁入县。1932年,全省分设13个行政区, 19354月减为8个行政区,1939年冬,增至11个区, 19428月,调为9个行政区,县先后隶属第三、第五、第九和新的第九行政区。

1949517,九江解放。64,城区浔阳镇成立九江市人民政府;15日,成立九江县人民政府,隶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区行政督察公署(后改称九江地区行政公署)。19591月,撤县并市,19619月复分治。19837月,撤地并市,实行市管县体制,九江县隶属九江市。